您当前的位置:走进营口>老地方>正文

义和团在营口的反帝爱国斗争(一)

文章来源:文章作者:发布时间:2017-05-04
  1900年春夏之交,辽宁地区继山东、直隶(河北)之后,也兴起了义和团的活动,并迅速地发展起来,配合山东、河北等地的兄弟团进行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斗争。 
  义和团的兴起,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压迫的必然结果。营口,是外国侵略势力在辽宁的重要据点。1858年,英、法等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清政府代表是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英国全权代表是额尔金),规定增开牛庄(后改在营口)等10地为通商口岸。从此,帝国主义魔爪便伸入营口和东北各地。1861年5月23日,英国首任驻牛庄领事托马斯·泰勒·密迪乐,乘“斯福因库斯号”军舰到辽河口勘察。他以“牛庄距海口甚远”和停泊不方便为由,强行要求改在牛庄下游的没沟营为通商口岸,以没沟营代替条约上的牛庄。5月24日便入港登陆。同年,英国和法国在营口分别设立了领事馆;1864年,瑞典设立了领事馆;1876年,日本设立了领事馆;1879年,挪威和荷兰分别设立了领事馆;1891年,美国设立了领事馆;1897年,俄国设立了领事馆。英、美、德、俄、日、意、奥等帝国主义列强的军舰自由地出入营口港。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屈辱性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社会更加深了一步。在帝国主义经济、政治的掠夺压迫下,激起了营口人民进行英勇地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 
  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进程中,外国传教士起了商品和大炮所不能起的作用。他们把自己打扮成所谓“欧洲文明”的传播者,披着“慈善家”的外衣,或以道貌岸然的“学者”姿态出现,扶植和利用中国一些反动的阶级势力和社会渣滓,形成了强大的反动势力,它们直接地压迫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急先锋。

  1840年后,帝国主义派传教士到营口来传教。1852年后,德、英、法帝国主义先后在营口地区建立了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据有关资料记载:1852年(清咸丰二年),德国人郭际烈由暹罗(泰国)乘船到盖平传播基督教,后成立两个福音堂。它是东北最早的基督教堂。1868年(清同治七年),英国牧师宾维廉和罗约翰等到营口传教,后创设中华基督教会(今西市区延寿里处)。1870年(清同治九年),英国人康慕恩设立营口基督教会,后建基督教堂。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法国传教士锡梦司铎到营口传教,后建营口天主教堂(今站前区八田地里)。到营口来时,各国传教士,利用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施用宗教来毒化和麻醉人民,因而激起营口人民反洋教的情绪。据《奉天通志》记载:“光绪年间,教士庇护信徒,代理词讼,奸民投身其间,倚为护符,往往借其势力,欺凌良善,遂引起人民仇教思想。”外国侵略势力压迫得人民透不过气来,营口人民和全省人民一道,在鲁、冀两省义和团斗争的声势影响和派人帮助下,遂掀起一个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这个运动首先是从反对外国教会势力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