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走进营口>老地方>正文

西炮台与昭忠祠

文章来源:文章作者:发布时间:2017-05-04
  营口西炮台远近闻名,营口昭忠祠恐怕了解它的人不多。本文讲的是修筑海防要塞西炮台及其镇守海防的奉军练军营官兵反击沙俄军入侵的可歌可泣的功绩。 
  西炮台原名营口炮台,初名没沟营炮台,座落在辽河入海口左岸、营口市渤海大街西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处于营口市的西部,营口人都称之为西炮台。 
  西炮台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竣工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清朝在东北修筑的一项重要海防工程。据《营口县志》记载:“光绪八年,北洋大臣奉旨,会同盛京将军扎饬营口海关道续昌,泽度要塞地形,于辽河口沿海东岸建筑炮台一座,并修营房二百间,由北洋大臣派官二员,兵百名,来营督修。旋加派毅军两营、奉军两营、道标一营。光绪八年秋,调奉军前营步队管带(清末新军制,统辖一营的长官称为管带)乔干臣来营接带旧军。九月夏,以兵数不敷分布,增添一倍,重新排列部队,分前、后、左、右、中、副前、副后、亲兵、骑兵,各哨驻守炮台”,并兼修炮台。光绪十年(1884年)夏,清著名将领左宝贵来营统领练军,筹办海防,督修炮台。 
  西炮台呈扇面形,筑有炮台3座,炮台四周加筑围墙作掩体,高2米,围墙下有暗炮眼8处,围墙外挖成长壕沟环绕。炮台内设有军械库、火药库、水洞、蓄水池、吊桥、哨楼、防潮坝等,形成坚固的军事防御工程。据说炮台上的围墙是用煮熟的黄米掺入沙石、白灰、黄土里,经夯实而成,至今残墙仍很坚固。当时,西炮台有各种火炮52尊,其中口径10厘米炮4尊,口径15厘米炮4尊,口径21厘米炮2尊,洋装炮36尊,三楞铜炮6尊,这些炮有中国人制造的,也有德国人制造的。
  西炮台这一重要海防工程,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辽宁省史迹》资料记载:公元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曾在这里阻击日本侵略军。这年2月,日军进犯营口,夺我炮台,海防练军营管带乔干臣率兵500人发炮猛击,日军不得逞,复派兵百余人由埠东渡辽河,潜入。营口失守后,炮台、房舍均被日军破坏,仅存台基。1900年8月12日,沙俄军侵占营口后,又将西炮台在甲午战争后添置的巡船,尽数捣毁,库存弹药等也全部损失。1948年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营口时,抢占西炮台之后,迅速插入海岸,断绝敌人的海上逃路,并全歼逃向海滩之残敌。 
  昭忠祠是为纪念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练军营官兵反击沙俄侵略军在激战中阵亡的将士而建立。此祠以昭示忠良将士之意而起名。
  1900年7月26日晨,俄军步兵500人、骑兵100人,携重炮4尊,从大石桥到邰家屯(今营口华联大厦一带)炮轰五台子奉军兵营。奉军统带胡志喜、练军营管带乔干臣率士兵奋力反击,10时30分俄军被击退。8月4日,沙俄侵略军再次占领营口,攻打西炮台。镇守营口海防的练军营官兵在管带乔干臣率领下,英勇顽强反击俄军入侵,双方展开激战,练军营官兵士气高昂,奋勇杀敌,但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哨官王殿勋、夏茂贵,哨长梁声甲以及士兵104人阵亡(俄军死伤200余人)。 
  为祭祀在1900年庚子之战中阵亡的将士,由练军营管带刘芳山倡议建立昭忠祠,得到营口渔业局总办李龙章等人的支持和赞助,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始建,营埠绅士赵祖荫等督工监修,1913年(民国二年)8月建成,遗址在扬武门练军营一侧(今西市区桃园里)。所有阵亡将士名单均列祠中。前任管带乔干臣虽在战役后病逝,但念他在镇守营口海防、督修炮台、抵御日俄入侵者中立过战功,也被列入祭祀之中。每年春秋两季,为昭忠祠祭祀时间,由练军营管带主祭,以激励后来官兵镇守海防要塞的斗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昭忠祠停止了祭祀活动。 
  百年来,镇守海防要塞西炮台的官兵,前仆后继,英勇杀敌,壮烈牺牲。在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人们企盼着有识之士能在西炮台塑立一座镇守炮台、抵御外患的英雄群像,如奉军前营步队管带乔干臣、清著名将领左宝贵(回族)等,以对后来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